• <td id="okkm6"></td>

    以史鑒今 資政育人

    <<返回首頁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精品圖文回顧

    1949年:激變的中國(上)
    來源:《黨史博覽》2019年第10期  作者:徐秉君  點擊次數:

                                                                       (圖片)淮海戰役: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之一

     

    1949年,對中國來說是一個注定將產生激烈巨變的年份。

    隨著1949年的第一聲鐘聲響起,這個在19217月建黨時只有50多人的中國共產黨,用28年的不懈努力和浴血奮戰,敲響了國民黨蔣家王朝的喪鐘。

    194911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毛澤東為新華社撰寫的題為《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新年獻詞。獻詞中說:

    “中國人民將要在偉大的解放戰爭中獲得最后勝利,這一點,現在甚至我們的敵人也不懷疑了。

    “一九四九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向長江以南進軍,將要獲得比一九四八年更加偉大的勝利。

    “一九四九年我們在經濟戰線上將要獲得比一九四八年更加偉大的成就。

    “一九四九年將要召集沒有反動分子參加的以完成人民革命任務為目標的政治協商會議,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并組成共和國的中央政府?!?/span>

    這一時代激變,正在加速催產一個全新的人民共和國的誕生。

    ■轉戰陜北——避敵鋒芒贏得戰略主動■

    19466月,蔣介石調集其正規軍總兵力的80%,共160萬人,對解放區發動了全面進攻。經過4個月(19467月至10月)的作戰,人民解放軍采取積極的運動戰,雖丟失了105座城市,卻殲滅敵人有生力量近30萬人,發展壯大了人民武裝力量,打破了國民黨軍的全面進攻。

    19473月,國民黨調集34個旅約25萬人的兵力,在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胡宗南的指揮下,向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及陜甘寧邊區發動重點進攻。為了避敵鋒芒贏得戰略主動,中共中央于319日主動撤離延安,開始轉戰陜北。

    起初,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留在陜北,一個重要考量是牽制國民黨軍隊的力量,鼓舞解放軍士氣,再就是不失時機地殲滅國民黨軍的有生力量。從19467月到19476月,人民解放軍在戰爭第一年度里共殲滅國民黨正規軍97.5個旅,連同非正規軍,共殲敵112萬人,取得了偉大的戰績。

    轉戰期間,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在陜北山溝里一個個小司令部指揮了氣勢恢弘的人民解放戰爭,徹底粉碎了敵人對陜甘寧解放區的重點進攻,有力地推動了各解放區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從而為提前解放全國創造了有利條件。

    其間,中共中央根據整個戰局及時作出新的戰略部署:解放軍主力轉到外線去作戰,以調動敵軍回防,粉碎其對解放區的重點進攻,徹底破壞蔣介石將戰爭繼續引向解放區的圖謀,把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域迫使敵人轉入戰略防御,改變敵我之間的攻防形勢,將革命推向新的高潮。

    到了1948年初,無論是西北戰場還是華北戰場,戰局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西北野戰軍經過新式整軍后,遵照中央軍委關于轉入外線作戰的指示,采取攻城打援戰術,在宜川、瓦子街地區一舉殲滅胡宗南部主力1個整編軍部、2個整編師、5個旅,共約3萬人。西北戰場上的空前大捷,使得陜北戰場形勢完全改觀。中共中央留在陜北的目的已經達到。

    華北戰場,晉察冀野戰軍在平漢線發動攻勢,先是攻克石家莊,完全控制了平漢鐵路保定以南段,使晉冀魯豫、晉察冀兩大解放區連成一片。接著又轉移攻勢,截斷了平綏鐵路,攻占運城、臨汾,使山西閻錫山部完全處于守勢。華北戰局的變化,為中共中央機關的東移創造了安全可靠的環境。

    隨著戰場局勢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為了能更直接地掌握各個戰場的情況,便于指揮作戰,也為了中央領導能更及時地共同研究和決策新時期面臨的重大問題,毛澤東同周恩來、任弼時等商議后決定在321日率中央機關和軍委機關東移,前往河北省建屏縣(后并入平山縣)西柏坡,同中央工作委員會(簡稱“中央工委”)會合。

    ■西柏坡——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

    在中國革命史上,西柏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它也被公認為革命圣地之一。

    西柏坡位于太行山東麓,是滹沱河北岸坡嶺下一個極為普通的小山村,當時只有85戶人家。在中共中央主動撤離延安轉戰期間,這里成為中央工委駐地。由于西柏坡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灘地肥美的自然條件,這一帶曾被聶榮臻譽為“晉察冀的烏克蘭”。

    1948321日,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領中央機關東渡黃河,經晉綏解放區,于413日到達晉察冀軍區司令部所在地——河北省阜平縣城南莊。在短暫停留后,毛澤東從阜平縣花山村出發,于527日到達建屏縣西柏坡,與中央工委和先期到達西柏坡的周恩來、任弼時等會合。

    中共中央為什么會移駐西柏坡?中共中央主動撤離延安后,在329日至30日召開的棗林溝會議上決定: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留在陜北,組織中共中央前敵委員會(簡稱“中央前委”)主持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軍總部的工作;劉少奇、朱德等向華北轉移,組成中央工委,擔負中央委托的任務。隨后,411日,又決定由葉劍英、楊尚昆等率中央機關大部分工作人員到山西臨縣,組成中央后方工作委員會(簡稱“中央后委”)。

    當時,對中央工委的選址,朱德的思路是“要選跟全國各地聯系較為方便的地方,也就是交通比較暢通,卻又不在大平原上”。劉少奇的想法是,要考慮到最后指揮大決戰的適當位置。經過考察和比較,最后確定西柏坡作為中央工委的駐地。

    在西柏坡,中共中央和毛澤東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雖然指揮所地處不起眼的小山村,卻指揮全國各戰場的人民解放軍,進行了世界戰爭史上堪稱奇跡的戰略大決戰。1948912日開始到1949131日結束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歷時142天,共殲滅國民黨軍154萬人,基本上摧毀了國民黨賴以維持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奠定了奪取全國勝利的堅實基礎。

    人民解放戰爭轉入戰略進攻的新形勢,迫切要求解放區進行土地制度改革,以調動廣大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從而為走向勝利的解放戰爭提供持續的人力和物力支持。19477月至9月,中央工委在西柏坡召開全國土地會議,著重討論土改和整黨兩大問題,通過了《中國土地法大綱(草案)》。其中明確規定: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規定了徹底平分土地的基本原則等。隨后,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在各解放區廣泛開展起來,得到廣大農民的積極擁護。他們迸發出高漲的革命熱情,不僅積極支前,而且踴躍參軍,有力地推動了解放戰爭勝利的進程。

    中共中央移駐西柏坡后召開了一系列重要會議,不斷解決隨著勝利進程而出現的一些重大問題。在全國革命勝利已成定局的形勢下,如何把戰爭勝利成功地轉化為政治勝利,建設一個新中國,這是擺在黨面前的一個更為突出的緊迫課題。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在重大勝利面前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以求真務實的精神分析革命形勢,判斷社會發展趨勢,籌劃成立新中國的問題。

    194935日至13日,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在西柏坡召開。這是在中國人民革命戰爭取得全國性勝利前夕,中國革命處于轉折關頭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中共七屆二中全會,著眼于奪取全國勝利后的新形勢,強調要加強黨的思想建設,適應工作重心的轉移。這次會議強調,黨的工作重心從農村轉移到城市,轉移到以生產建設為中心,使中國由農業國逐漸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逐漸轉變到社會主義社會。

    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告誡全黨,必須預防因為勝利黨內可能滋長的驕傲情緒、以功臣自居的情緒、停頓起來不求進步的情緒和貪圖享樂不愿再過艱苦生活的情緒,“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

    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在西柏坡雖然時間短暫,但它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最濃重的一筆。以至于多年后,周恩來還這樣說:“西柏坡是毛主席和黨中央進入北平、解放全中國的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指揮三大戰役在此,召開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在此?!?/span>

    ■軍事勝利——奠定奪取全國勝利的基礎■

    解放戰爭初期,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等部隊,堅決執行中央軍委“以殲滅國民黨有生力量為主”的戰略方針,以運動戰為主要作戰形式,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各戰略區部隊都在運動戰中殲滅了大量敵人,粉碎了敵人的全面進攻。

    19473月,國民黨軍大量有生力量被殲滅,戰線過長和兵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迫使其停止了對解放區的全面進攻,而改為對山東和陜北兩個解放區實行重點進攻。

    解放戰爭進入第二年時,人民解放軍總兵力由127萬人增加到195萬余人,其中正規軍由61萬人發展到近100萬人。隨后,根據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各解放區部隊先后由戰略防御轉為戰略進攻,并把進攻的重點置于敵人兵力薄弱的中原地區。1947630日晚,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強渡黃河,發起魯西南戰役,殲滅國民黨軍6萬余人。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拉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1948年春,由于戰略任務轉變,全軍各部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朱德任總司令,彭德懷任副總司令。

    中原地區三路大軍粉碎了國民黨軍的圍攻,初步形成了擁有3000余萬人口的新的中原解放區,并展開中央突破,兩翼鉗制,內外線配合作戰,形成了對國民黨軍全面進攻的態勢。人民解放軍由防御轉入進攻,使中國革命迎來了一個新的歷史轉折點。

    解放戰爭進入第三年,人民解放軍總兵力已發展到280萬人,不僅積累了城市攻堅戰的經驗,而且具備了打大殲滅戰的實力。為此,中共中央決定,用大約5年的時間(從19467月算起),從根本上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于是,中央軍委決定,同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就地殲滅敵人的重兵集團。隨后,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相繼展開。

    1948912日至112日,東北野戰軍集中主力70萬人,在遼寧西部和沈陽、長春地區進行了遼沈戰役,歷時52天,殲滅國民黨軍47萬余人,解放了東北全境。遼沈戰役的勝利,使全國的軍事形勢出現了一個新的轉折點,原來預計5年左右奪取全國勝利的期限大為提前。

    淮海戰役是華東、中原野戰軍和華東、中原、華北軍區部隊各一部,于1948116日至1949110日,在以徐州為中心的廣大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一次決定性戰役,是三大戰役中歷時最長、殲敵數量最多的戰役。戰役中,解放軍投入總兵力60萬人,國民黨軍投入總兵力達80萬人,整個戰役歷時66天,殲敵55萬余人,取得了以少勝多的重大勝利。這一勝利,解放了長江下游以北廣大地區,進而直逼國民黨反動政府的統治中心南京。

    19481129日至1949131日,東北野戰軍、華北軍區主力和地方部隊共100萬人,在北平(今北京)、天津和張家口地區,聯合發起了平津戰役。平津戰役先是完成對北平、天津、張家口地區國民黨軍的包圍,并殲滅了新保安、張家口和天津守敵,徹底切斷了傅作義集團的退路,迫使其接受解放軍提出的和平條件,進行改編。1949121日,雙方達成關于和平解放北平問題協議。31日,人民解放軍進入北平,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平津戰役勝利結束。

    以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為代表的大規模戰略決戰的勝利,不僅消滅了國民黨軍的主力,而且從根本上瓦解了國民黨反動統治的基礎。與此同時,也奠定了解放軍奪取全國勝利的基礎。

    友情鏈接

    鄭州擎天近代中國研究國家檔案局國史網求是網鳳凰網國際在線中國青年網共產黨員網光明網中國日報網央視網中國網新華網中國政府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人民網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網河南黨史網

    黨史博覽雜志社主辦 Copyright ? 2000-2018 中共黨史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題專欄資料,黨史博覽雜志社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豫ICP備18012056號-1
    噜噜色噜噜网色妞网AV
  • <td id="okkm6"></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