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人民解放戰爭迎來了偉大的轉折點。誰拉開了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的序幕?誰是插向國民黨統治區心臟的一把尖刀?誰進行了解放軍大兵團千里躍進無后方依托的創新嘗試?誰以局部利益的巨大犧牲為換取全國勝利做出了偉大貢獻?它就是中國革命史上可圈可點、可歌可泣的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今年是劉鄧大軍揭開解放軍戰略進攻序幕、挺進大別山70周年,我們回望這場中國革命戰爭轉折點的千里躍進,以紀念為新中國建立而做出巨大犧牲的晉冀魯豫野戰軍。
戰略進攻:三路大軍挺進中原,毛澤東首選劉鄧大軍
戰略進攻方向是中原南部的大別山區
古人云:得中原者得天下。位于中原地區的大別山雄峙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如能控制大別山,則東可震撼南京、上海,西可威脅華中重鎮武漢,北可逼迫鄭州、洛陽,南可截斷長江。
1946年6月國民黨發起全面內戰起,解放軍經過一年的艱苦作戰,粉碎了敵人全面進攻,基本上挫敗了敵人重點進攻,戰爭形勢發生了有利于人民的變化。到1947年7月,人民軍隊殲敵112萬人,國民黨軍的總兵力由戰爭開始時的430萬人減少到373萬人,解放軍由127萬人發展到195萬人。從5月至7月,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先后做出了三支野戰軍采取中央突破戰術,轉入戰略進攻的新的部署。
1947年7月21日,中共中央在陜北靖邊縣小河村召開擴大會議。參加會議的有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彭德懷、習仲勛、賀龍、陳賡等人。會議確定了主力出擊外線、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在外線殲滅國民黨軍的戰略方針,做出了三路大軍挺進中原的戰略部署。毛澤東在會上第一次提出了“五年打倒蔣介石”的構想。小河村會議結束的當天,毛澤東即致電劉伯承、鄧小平,正式確定和提出了劉鄧野戰軍“直出大別山”“建立根據地”的決策和目標。
會議后,中央軍委根據毛澤東的構想和決策,調整了軍事部署,決定陳(賡)謝(富治)集團歸劉伯承、鄧小平指揮,其任務是挺進豫西,策應西北野戰軍擊破胡宗南集團,同時協助劉鄧大軍經略中原;陳(毅)粟(裕)大軍挺進豫皖蘇地區,配合劉鄧大軍進軍大別山。
毛澤東為什么將挺進大別山的重任首選劉鄧大軍
1945年冬,太行、太岳、冀南、冀魯豫四個解放區的主力部隊,合編為晉冀魯豫野戰軍。中央任命劉伯承為司令員,鄧小平為政治委員。劉伯承、鄧小平率野戰軍主力四個縱隊南進時,人們稱其為“劉鄧大軍”。
全面內戰爆發后,劉伯承、鄧小平指揮所部以大踏步的運動戰,于1946年8月至1947年5月先后取得隴海、定陶、巨野、鄄城、滑縣、巨金魚、豫皖邊、豫北等一系列戰役的勝利,殲敵15萬人,解放大片地區,挫敗國民黨軍的戰略進攻,有力配合了其他戰場的作戰,深得黨中央和毛澤東的青睞,被認為是挺進大別山指揮員的最佳人選。
1947年春,劉鄧大軍北渡黃河后,蔣介石認為已將解放軍驅過黃河,在建立所謂的“黃河防線”后,再難南渡,從而敢將原用于對付劉鄧大軍的王敬久集團調用于山東戰場。國民黨這種兩翼進攻、中間防御,狀如啞鈴的戰略體系,正利于劉鄧大軍中間突破,一舉扭轉戰局。正是在這種背景下,5月4日,中央軍委決定由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獨立經略中原,并提出挺進大別山的可能。
為適應“出擊中原,挺進大別山”戰略進攻需要,5月16日,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共中央中原局,以鄧小平、劉伯承、李先念、張際春、鄭位三、李雪峰、劉子久、陳少敏等為常委,鄧小平為書記。
6月3日,毛澤東和中央軍委電令劉伯承、鄧小平: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積極準備于6月底突破黃河,挺進中原。劉伯承、鄧小平接電后,立即部署進行各項準備。
毛澤東把以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為起點的戰略進攻稱作中國革命“歷史的轉折點”。
南征壯舉:跨黃河,過沙河,戰汝河,渡淮河,劉鄧大軍躍進大別山
出奇制勝跨黃河
黃河是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遇到的第一道天險。國民黨黃河防線,從河南開封至山東東阿250公里一線,由第四綏靖區劉汝明部五十五師、六十八師共6個旅結合地方民團把守。
如何渡過黃河?劉伯承、鄧小平決定采取偷渡與強渡相結合的辦法,出奇制勝,并制定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作戰部署。命令太行軍區、冀南軍區部隊偽裝成主力,在豫北發起攻勢;同時指揮豫皖蘇軍區部隊向開封以南地區實施佯動,以轉移敵人視線,掩蓋大軍渡黃南下的真實目的。此外,晉冀魯豫軍區在地方黨委的協助下,征集和制造了200多艘大小船只,征召2300多名青壯年組成水兵大隊。軍區所屬各級政府和人民群眾,也為出征大軍準備了大批糧食、擔架和大小車輛。
1947年6月30日夜,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第一、第二、第三、第六4個縱隊12萬余人,在山東陽谷以東張秋鎮至菏澤以北臨濮集間150公里的8個地段上橫渡黃河。
國民黨守軍對劉鄧大軍的行動毫無察覺,許多渡船快到對岸時,才被發現,他們倉促開槍射擊。于是,偷渡變成了強渡,戰士們一邊開槍還擊,一邊強行登岸,向敵人發起進攻,北岸解放軍的火炮也對準敵碉堡、掩體和交通壕猛烈開火。黃河南岸的敵軍很快土崩瓦解,向南逃竄。
劉鄧大軍兵分三路,一舉突破了黃河防線,但接下來的進軍就沒有那么順利了。蔣介石為堵住黃河防線的缺口,調集兵力,企圖逼迫劉鄧大軍背水一戰,乘劉鄧大軍集結在魯西南休整之機,調集14萬人的兵力,分別由菏澤、定陶、嘉祥、袁口等地,分進合擊,企圖圍而殲之。
劉伯承、鄧小平采取“攻其一點,吸敵來援,啃其一邊,各個擊破”的戰法,乘敵尚未靠攏之際,立即發動了魯西南戰役。從7月2日至28日,在沒有后方依托,裝備、彈藥、糧食補給極度困難的情況下,經過連續不斷的苦戰,共殲敵6萬余人,贏得了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的首戰勝利。
8月7日,劉鄧大軍提前結束休整,兵分左、中、右三路揮師南下,開始了千里躍進大別山的歷史性大進軍。11日,劉鄧大軍跨過隴海路,向南疾進。蔣介石錯誤地以為劉鄧大軍“北渡不成而南竄”,急令在魯西南的20個旅分兩路尾追,以4個旅在平漢路側擊,以2個師又1個交警總隊布防于柘城、鹿邑一帶,妄圖圍殲劉鄧大軍于黃泛區。
黃河好渡,黃泛區卻步履維艱。8月16日,劉鄧大軍進入鹿邑以南、項城以北的黃泛區。爛泥地淺則至膝,深則至臍,即使無水的地方,也是稀爛的膠泥,前腳進,后腳陷,行進十分艱難。但是,再大的艱難險阻都攔擋不住劉鄧大軍的前進步伐。18日上午,劉鄧大軍以驚人的毅力,將車馬、輜重全部帶出了黃泛區。
以快制勝過沙河
沙河,位于河南省東南部,以河床積沙多而得名,上游洪水暴漲暴落,河槽不穩定。蔣介石一面利用沙河出動大批空軍,日夜巡邏和轟炸沙河各渡口,一面急忙從平漢線、隴海線抽兵,要把劉鄧大軍消滅在沙河地區。敵第十師、第二○六師、第三師沿平漢線南下,與劉鄧大軍齊頭并進。敵人大都乘坐火車、汽車,而劉鄧大軍全憑兩條腿和敵人賽跑,急行軍、強行軍、晝夜行軍,趕往沙河。
劉伯承、鄧小平率中路軍到達沙河岸邊時,敵機也跟了上來,在沙河上空盤旋掃射。豫皖蘇軍區二分區部隊在寬達100米的河面上,用幾十艘大木船架起了浮橋,部隊迅速通過了沙河。輜重車輛、彈藥、醫藥要過河時,敵機炸毀了浮橋。后衛部隊一邊搶修浮橋搬運輜重,一邊構筑工事阻擊追敵。到19日中午,中路軍全部到達沙河南岸,闖過了挺進大別山途中的第二道天險。與此同時,左、右兩路一縱和三縱,也在不同渡點突破沙河。
為了加快南進速度,擺脫戰勝敵人的追擊,部隊一過沙河,劉伯承、鄧小平即命令部隊埋藏和忍痛炸毀一些笨重武器、車輛等,全軍輕裝前進,公開提出了“走到大別山就是勝利”的口號。
以勇制勝戰汝河
汝河,是淮河支流洪河的重要支流,發源于河南省泌陽縣五峰山。雖然汝河的兇猛程度與黃河無法相比,卻成為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途中最兇猛的一只攔路虎,劉鄧大軍付出了巨大代價。
8月19日,蔣介石電令國民黨武漢行轅副主任張軫在豫南阻截、“圍剿”解放軍。短短幾天,蔣介石即從各地調集12個整編師和2個獨立旅,統歸張軫指揮,電令張軫不惜一切代價阻擋劉鄧大軍進入大別山。
8月23日,劉鄧大軍左路、右路先敵渡過了汝河,中路卻遇到強敵阻攔。
當中路軍到達汝河北岸時,面臨的處境是前有強敵阻攔,后有追兵進逼,空中有敵機轟炸,腳下的汝河橫寬五六十米,河槽深陷,河岸陡峭,水深丈余,沒有船只,無法徒涉。國民黨軍企圖利用汝河這一天然屏障,與劉鄧大軍主力決戰,打亂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計劃。
劉伯承、鄧小平親臨汝河岸邊六縱十八旅指揮所,召集六縱領導干部布置強渡。鄧小平強調:“今天過不去汝河,我們就完不成黨中央和毛主席交給的任務。我們要不惜一切犧牲,堅決打過去?!眲⒉猩裆珖烂C地對六縱領導說:“現在是‘狹路相逢勇者勝’。從現在起,不管白天黑夜,不管敵人的飛機大炮,我們要以進攻的手段,從這里打開一條血路沖過去?!?br />
生死關頭,在灘頭陣地的十八旅旅長蕭永銀率部直插守敵中間,殺出一條血路,強行打開前進通道,十六旅接替十八旅大、小雷崗陣地,掩護中路軍渡河。24日夜,蕭永銀率五十二團為左翼,十八旅政委李震率五十三團為右翼,向敵軍發起猛攻。
天將拂曉,十八旅硬是從國民黨軍八十五師的陣地上沖開了一條長10多公里、寬六七公里、鋪滿尸體的通道。隨后,十八旅以兩個團在通路兩側展開,以五十四團一營為前衛掃蕩式攻擊前進,旅長代替營長指揮,團長下到連,營長下到排,掩護中路軍安全通過汝河。
以險制勝渡淮河
渡過汝河,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道路上只剩下最后一道天險——淮河。
8月26日,左、右兩路先后渡過淮河,中路軍卻遇到了險情。當中路軍約7個旅趕到淮河北岸時,正值雨季,河水暴漲,水流湍急,征集到的小船僅有10余只。國民黨軍19個旅的追兵在蔣介石的嚴令下緊追不舍,其先頭部隊已和擔任中路軍后衛的二縱打響,槍炮聲時時可聞。如果不在27日全部渡過淮河,將背水而戰,強渡汝河險情再次出現。
27日天亮后,千軍萬馬沿著河面上標記的河段,手拉手分成四路、五路、六路蹚著過河。7時許,敵機出現在渡口兩岸,向渡河大軍瘋狂掃射,不時有戰士中彈犧牲。下午,中路軍全部渡過淮河。等國民黨軍追擊部隊到達淮河北岸時,上游洪峰裹挾著泥沙滾滾而下,將他們阻隔在淮河北岸。敵八十五師師長吳紹周望著暴漲的河水哀嘆道:“共產黨真有命,剛剛過去水就漲了!”
經過20多天的艱苦跋涉和鏖戰,劉鄧大軍以銳不可當之勢,戰勝數十萬敵人的圍追堵截,長驅千里,勝利抵達大別山區。